案例1
是否感統失調 不好判斷
朱女士的兒子今年4歲。當年為了懷上這個孩子,本身是不易受孕體質的朱女士,打針、吃藥沒少受罪。生產時,因為胎位不正,她不得不選擇剖腹產。這幾年的帶娃經歷,辛苦自不必說。朱女士越來越發現,孩子的注意力非常不集中。一家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她,孩子很可能是感統失調,“這個癥狀幾乎所有孩子都會存在,應該參加感統訓練”。
不過朱女士對早教中心的建議有些懷疑。她告訴記者,因為自己工作忙,兒子從小是老人幫著給帶大的,不知從何時開始,孩子的脾氣變得特別不好,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,而且很難安安靜靜坐下看會兒書。
為了把問題搞清楚,朱女士專門去試聽過一節感統訓練課。訓練師向她講解,沒有經過產道擠壓刺激,以及出生后單元化的居住環境,限制了與外界的接觸,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感統失調。兒童在12歲前是糾正感統失調的好時機,錯過了,就會使問題定型化。“說的挺嚴重的,可我也弄不清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調皮,還是確實感統失調。”
其實朱女士遇到的問題很有普遍性,不少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上述問題后,都是一頭霧水。
案例2
有些家長看書 自行診斷
也有的家長,喜歡通過看書、查資料來判斷孩子是否出現了感統失調的問題。
在西三環附近的一家早教機構,劉女士送兒子樂樂(化名)在此做訓練。她告訴記者,自家孩子的癥狀更明顯一些,動作很不協調。“拍球都拍不好,跑步像個大笨鴨子,一站上馬路牙子都感覺害怕。”劉女士為此買了不少書,惡補之后判斷,孩子確實有感統失調的問題。于是,她趕緊將孩子送到一家早教機構,進行感統訓練。
專家支招
先去醫院測評 看行為是否異常
豐臺婦幼保健院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陳艷杰說,判斷孩子是否需要接受感統訓練,還是要看有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學習,特別是要和同齡人進行比較,看行為是否異常。
如果出現平衡感差、愛推搡別人、性格比較暴躁、注意力不集中等明顯的行為問題,或是左右不分、挑食等特殊表現,最好先篩查一下。“可先帶孩子到婦幼保健醫院做一個的測評,不要隨意就讓孩子參加培訓班進行感統訓練。”
培訓機構
感統訓練很火 每年9月是高峰
記者走訪了北京市多家不同規模的早教機構,發現很多家都開設了針對嬰幼兒的感統訓練課程,這個領域很熱。
“我們這兒的課程主要是通過運動等方式,訓練孩子的感統能力,起到治療作用。每課時長1小時,200元一節課。”西三環一家早教機構工作人員說。
記者看到,這家早教機構面積不大,有六七個孩子正在這里訓練。有的跳繩,有的拍球,有的爬滑梯。早教機構的老師說:“平衡木、爬滑梯、穿隧道等,都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程度和平衡能力。”如果家長嫌貴,可選擇一對多訓練,比如一個老師訓練三個孩子,那么每節課就是150元。
家長劉女士說,“這家機構每年9月會有一個小高峰。因為孩子剛入園或者剛上學,容易表現出與他人不同的地方,家長就會將孩子們送過來培訓。”不過劉女士也感覺到早教機構還有不足之處,因為上課的老師多是20歲左右的小姑娘,主要帶孩子做做運動,多是效仿臺灣的早教感統課程。
“這些老師對感統失調的了解,還真不一定有我多。”劉女士說,之所以讓孩子在這兒練習,是因為她讓兒子在家拍球,孩子不聽,老師讓他拍,孩子會聽話一些。
另據業內人士透露,現在感統培訓機構并沒有明確的準入制度,除了正規醫院外,市場上的各種兒童早教培訓機構也紛紛開設訓練課程,質量確實參差不齊。
記者追問
為何這么多的孩子
感統失調?
陳艷杰告訴記者,他們曾對10610名孩子做過感統失調流行病學調查,結果顯示,超過33%的孩子存在感統失調情況。
“造成孩子感統失調的原因有很多種。我們調查了一下,感統失調的孩子很多是剖宮產;還有很多孩子,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,就有早產或流產征兆,長期處于保胎狀態,孕期運動不足。”陳艷杰說。
除此之外,陳艷杰還特別提醒,后期喂養、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誤區,也容易造成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癥狀。“比如有的孩子出生后,家長不按照孩子運動發展規律進行訓練。這些孩子沒經歷過爬,就直接讓站。家長還特別驕傲,覺得沒爬就站了很厲害。其實這對孩子的空間感和本位感影響很大。”
還有的家長,為了讓孩子睡覺時不哭,使用電動搖搖車,高頻率的搖動,對孩子的前庭發育影響很大,容易造成感統失調。“我們自己用手輕微的前后搖一搖,沒事,但時間不能持續太長,使用電動工具尤其不好。”
延伸閱讀
感統失調的
5種常見表現
1、表現為好動不安,走路易跌倒,注意力不集中,上課不專心,愛做小動作,容易違反課堂紀律,容易與人沖突,調皮任性,愛挑剔,很難與其他人同樂,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,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,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、語言表達困難、說話遲。
2、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,害怕陌生的環境,咬指甲愛哭,過分依戀父母,容易產生分離焦慮,或過分緊張愛惹別人,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。
3、表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,丟三落四,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布置的作業等。
4、表現為缺乏自信,消極退縮手腳笨拙,語言表現能力極差。
5、表現為平衡能力差。走路容易摔倒,經常出現摔傷,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、騎車、跳繩和拍球。手工能力差、精細動作差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