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上學特別好動,喜歡瘋跑,安定不下來;
孩子在幼兒園里,完全不聽指令,老師讓他往東他往西;
你家孩子只是走神,我家的直接“走人”。
孩子活潑好動是天性,但這種過界的活潑其實是規則感差的表現。規則感差的孩子不僅難以適應上課節奏,還會正常的學習、生活。
孩子規則感差有哪些表現
注意力不集中、上課不專心、愛做小動作; 不聽指令,指東往西;上課好動不安、走來走去。 動作比較遲緩、笨拙、更吃力、學技巧困難、動作計劃不良,不會跳繩、跑步動作不協調不準確。
孩子為什么會這樣? 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孩子規則感差的問題,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孩子為什么會這樣,再根據原因各個擊破。 01 想要引起關注 現在的孩子大多眾星捧月,在家里受到的關注度較高,進入學校后發現大家不再圍著自己轉。心里會產生一定的落差,有些孩子就會通過亂動、亂跑、和老師對著干來引起關注。 比如孩子在表現好之后卻沒有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,就可能做出一些破壞性行為,亂跑、亂叫、摔東西等。 02 沒有學習正確的規則意識 家里是身心放松的地方,如果家長沒有制定正確的規則意識,孩子就會習慣性地將自己在家里的那一套搬到學校。 03 觸覺反應過度 觸覺系統是人類分布面積最廣的感覺系統,它的接收器遍布全身皮膚。 如果一個人的觸覺反應過度,那么進入到大腦的觸覺信息就會變得非常多,就會造成信息過載。信息過載導致大腦不同程度的混亂,就難以保持清醒,這時候孩子的身體就會通過不停的動,來進行合理的“放電。 04 前庭失調 前庭系統會對輸入到大腦的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,維持整合不同的感覺持續輸入。因此一旦出現問題,就無法及時處理、正確信息。 前庭反應過低:各種無用的信息也會進入大腦,進而下達無用的指令讓孩子做出多余的動作。如小動作多、咬手指、容易被吸引注意; 前庭門檻過高:大腦接受不到外界信息,孩子就會通過自我尋求刺激來激活前庭覺。這會讓孩子愛動、愛跑跳、愛搞破壞。
應該怎么改善?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長可以這樣幫助孩子改善: 1.帶孩子多動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在戶外攀爬滾蹦跳,比如跑步、爬山、上下樓梯等,當滿足了孩子對感覺的刺激,他的感覺尋求行為就會停止。 2.讓孩子安靜 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做一些相對靜止的事情。比如和孩子一起玩“我是木頭人”的游戲,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控力,也可以讓孩子體驗到靜止的快樂。還可以陪孩子玩拼圖,積木等,讓孩子專心專注、認真思考,在游戲中養成良好的專注習慣。 3.給孩子關注 平時在家里要多關注孩子的需求,當他們分享事情的時候要放下手頭的事情,多聆聽,多搭理,重視、注意孩子,這樣孩子的表現欲就不會那么強烈。另外,對于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,也要及時阻止。 4.去機構訓練 孩子好動的問題可大可小,如果在還小的時候忽視,那么到了學齡期,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上都會受到影響。反之,如果家長能發現孩子的問題,并給與關注,抓住孩子感統訓練的關鍵期,堅持帶孩子去訓練就會事半功倍。 想更科學、有效地改善孩子好動、坐不住的問題,可以帶孩子到專業機構進行科學、系統的感統訓練!